|
【广州司法】乐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点燃回归社会的心灯——记广州市尚善社会服务中心司法社工刘小军乐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点燃回归社会的心灯——记广州市尚善社会服务中心司法社工刘小军2017-10-27 广州司法 刘小军,现年29岁,在职研究生,中级社工师,现任广州市尚善社会服务中心专业主任。他自2012年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以来,情系社工服务,兢兢业业,凭借扎根社区矫正服务的决心和意志,在社矫服务工作中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从一名高等学府毕业出来的一线社工,成长为尚善服务中心的服务管理者。刘小军从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以来,有过不少困惑和迷茫,但最终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在看似平庸无奇的工作中,在司法社工的大道上一步一脚印奋力前行。 情倾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大学毕业后,刘小军最初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从事青少年领域服务,但是刘小军始终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更为关注,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刘小军始终牵念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其实也是有根源的。刘小军出生在广东省某县城的—个较为贫困的乡镇,小时候在他的身边就有过不少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其中有一个就是自己的堂哥。刘小军对于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处境有着深刻的认识,知道他们多数是因为年纪较轻,涉世未深,早年辍学,出外打工,意志簿弱,交友不慎,继而作出违法行为,因此违法问题的产生并不单纯是青少年本身所造成,更多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刘小军从小对该人群就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也希望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指引,帮助他们完成再社会化,回归社会。自从事社工以来,刘小军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生存境况和需求,曾跟随机构老师做过《广州市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现状及再犯罪因素研究》、《社区矫正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现状》等相关调研和评估,为挽救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夯实了知识基础。 钟情社矫专项服务 为更好地接触到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并提供贴心的专业服务,刘小军坚决选择了从原来的家庭综合服务,转向社区矫正专项服务,尽管家综社工工资更高、待遇更好、晋升空间更大,但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热爱使刘小军毅然做出选择。自此刘小军在社区矫正服务愈扎愈深,在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是深入到服务前沿之中,同时也在创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和服务方法。他尤其擅长与社区矫正对象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和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或是一个亲切的笑脸,或是适时亲昵地拍一拍其肩膀,总是能够在恰当时候给予社矫对象最温暖的支持。在五年的社区矫正服务历程中,刘小军累计服务跟进了两百名社区服刑人员;在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眼中,刘小军像是一个大哥哥的角色,阳光而温暖,和蔼又可亲。 帮教失足大姐头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小文,女,18岁,在学校同学中有“大姐头”绰号的她,就读于某职业技术学校,据老师反映旷课率超过百分之四十,经常夜不归宿,偶尔有吸食冰毒和k粉的违法行为。小文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广州市某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养母多次向社工表示已经对小文彻底失望。刘小军先是从校方和养母处了解了小文的情况,随后通过各种方式与小文取得联系,经过几次约谈后,小文终于来到尚善中心接受社工的面谈服务。刘小军深知小文的家庭因素对其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小文的内心已经伤痕累累,亟待抚慰和滋养。刘小军以小文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凭借自身对青少年的熟悉和了解,运用动机晤谈和认知重建的方法,激发小文的改变动机。在服务过程中,刘小军发现小文想成为一名歌手的梦想。但是遗憾的是,养母和身边的人从来就没有肯定过小文,只招来一次次的嘲弄和打击,让小文身心俱疲,在无助和徬徨之际,懵懵懂懂地结交了社会上的损友。刘小军由衷地欣赏小文的梦想,也对小文遭受的打击感到遗憾和惋惜,同时通过链接各类义工平台让小文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随着服务的深入,小文慢慢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并开始努力修复和养母的关系。小文的一句:“谢谢你,没有放弃我”,令刘小军深感欣慰。 助力缓刑少年重返校园 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小马,男,16岁,因犯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个月,缓刑六个月。自接到小马的案件开始,刘小军就对小马不停顿地进行跟踪帮教。小马在家人和社区居民眼中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用街坊的话来说就是“不搞局就偷笑了”,从来没期望过他能有怎样的转变。小马对这样的小混混头衔也不以为然,甚至引以为豪。但令刘小军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面谈时小马能够如约来到尚善中心。当刘小军对小马的守时行为表示赞许时,小马一开始也并不以为意,觉得这都是一些所谓的“套路”。随着谈话的进行,小马“轻描淡写”地讲述自己过去的“光辉事迹”。刘小军则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倾听,让小马感受到充分的接纳。随后刘小军诚恳而关切地对小马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么多你过去的事情,你之所以做出这些事情,我想也有一些理由支撑着你,能继续与我分享下吗?”对于刘小军的回应,小马随即沉默。“你是第一个有耐心听完,并没有嘲讽和指责我的人”,当许久后小马开口说出这句话时,刘小军知道一个用叛逆来“伪装”自己的小混混,开始打开封闭的心扉。小马开始倾诉自己对于父母漠不关心的绝望,对于老师无理指责和批评的受伤。刘小军耐心地倾听着小马的内心独白,并用温暖的言语进行引导,帮助小马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回对家庭、对学业、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通过社工的多方协调、沟通,再加上小马自身的努力,现在小马终于重新回到校园就读。小马重返校园那天,刘小军收到小马一条简短但真挚的短信:“谢谢刘社工当时那一句话,让我知道我也能被他人理解,我也可以选择我想要的生活。” 从社工服务到社工督导 借助广东省团委“伙伴同行”青少年社区矫正帮扶项目,广州市尚善社会服务中心从2016年开始对接帮扶阳江京师社会工作中心,协助和支持粤东西北地区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刘小军作为中心督导,对阳江京师开展为期一年的项目和服务督导,将自身所积累的社区矫正项目管理和服务经验分享给阳江京师社工。广州、阳江路途虽不远,但却要大量占用刘小军在工作之余的其他时间,长期往返于两地间,对此刘小军总是笑呵呵的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督导工作刘小军尽心尽责,无论是到阳江实地开展督导培训,还是在微信沟通交流,都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回应阳江京师社工的疑问和困惑、解决棘手的问题、给予社工情感和专业支持。对此,阳江市团委和司法局对尚善社工的对接帮扶工作给予高度赞扬,而尚善社工也与阳江京师社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从一开始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刘小军社工也曾遇到服务对象的情绪反复、不配合,以及社矫对象家人的无理取闹和对社工的诸多偏见等困境。以生命影响生命为指引,刘小军往往能从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情绪、行为之中厘清其背后的需求和意义,坚信人皆有改变的潜能和动力。对于刘小军来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既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担当和情怀,正如刘小军常说的那样:“我乐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点燃回归社会的心灯,因为燃点光明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 供稿丨政治部 编辑丨HAPPY 审核丨秘书科 |